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落实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要求,海西州生态环境局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型经济特点,聚焦“监管与服务并重”,通过执法理念转变、普法机制创新、监管效能提升,为企业排忧解难,护航绿色发展。
转变执法理念,从“以罚代管”到“源头治理”。针对执法中“重处罚、轻普法”导致的企业“违法—处罚—再违法”循环问题,海西州生态环境局确立“执法先送法、监管先服务”原则,将普法宣传嵌入执法全流程,通过“执法前告知法律义务、执法中指导整改方向、执法后跟踪合规效果”,破解辖区内企业“不知法”困境,通过政策解读、案例警示、互动答疑等形式,剖析企业常见环境违法行为及法律后果,引导企业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自治”,不断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提升管理效能。今年以来,全州开展普法活动十余次,调动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实施普法,服务企业十余家,讲解法律法规三十余条。
通过“执法体检”,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结合海西州生态环境局近期组织开展的“清源”专项行动,对全州重点排污单位开展“执法体检”,以全州化工、盐湖、新能源、石油等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行业为重点,排查重点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是否存在重大环境风险隐患,企业新、改、扩建项目是否办理环评等相关环保手续,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源等是否达标排放,危废污染源合法处置等问题。在摸清全州生态环境领域的危险源、违规源、污染源、隐患源等问题底数的基础上,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加大执法力度,重大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立案查处。目前以大柴旦地区为试点先行开展全面排查。
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无过不罚”的执法温度。组织学习《青海省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免罚办法(试行)》,在执法过程中贯彻包容审慎监管理念,严格落实“四张清单”制度,即不予处罚清单、从轻处罚清单、减轻处罚清单、从重处罚清单,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精细化甄别,对于首次出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轻微超标但立即完成整改、现场未采取扬尘防治措施但及时整改且未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情形,以及企业能提供完整台账、检测报告等证据证明无主观故意违法的行为,坚决摒弃“一刀切”式执法,优先采取责令改正、行政指导、普法教育等柔性监管手段。今年以来累计对8家企业免予行政处罚,减免金额290万元,既守住生态底线,又为企业减负松绑。
下一步,海西州生态环境局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持续优化环境执法方式,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坚持“服务+监管”理念,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聚焦重要时间节点,锁定重要普法场合,扩大普法受众范围,做好法治生态培育,为打造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