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州上下着眼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作为落实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通过“分类定级、分类施策,常态排查、动态整顿,县委统筹、部门联动”三项举措,按照“村情起底一批、分类定级一批、风险研判一批、重点防控一批、整顿提升一批、评估验收一批”方式,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由弱变强。
一是精准排查“清底子”。认真落实《青海省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工作方案》要求,采取“基层党组织自查、乡镇党委逐村复查、县级领导联点核查”方式,逐村开展“拉网式”排查,精准摸清村级班子运行状况、产业发展情况、党员群众诉求、影响稳定因素等,按照“一村一档、一乡一库”要求建立“村情档案”297份。扎实开展村党组织正负向测评和评级定类工作,按照识别认定标准和程序,由组织部门会同纪委监委、统战、政法、民政、信访等部门,综合日常掌握情况和业务工作特点,逐村进行“综合会诊”,依据问题类型和风险等级识别认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0个,重点防控村14个,确保排查全覆盖、问题无遗漏。
二是压实责任“抓整顿”。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压实县级党委第一责任、联点领导主体责任、乡镇党委具体责任、“双帮”结对单位帮扶责任,构建“县级领导联点督导抓、乡镇党委书记联村总体抓、班子成员包村具体抓、第一书记驻村协助抓、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抓、支部书记扛责带头抓”的责任体系,明确整顿任务,落实捆绑责任,切实做到整顿工作层层有责任、条条有落实。同时,向各市县委书记下发扎实做好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培养、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等工作提醒函,切实从源头明要求、破难点。
三是因村施策“补短板”。按照不设比例、不定指标、应纳尽纳、应整尽整的原则制定“一村一案”整顿提升工作方案,在严格落实“四个一”要求的基础上,建立组织部门包联“基层党建薄弱村”、纪检部门包联“党风廉政关注村”、政法部门包联“村级治理困难村”、农牧部门包联“乡村振兴滞后村”的多元县乡村联动整顿机制。聚焦村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强、村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党组织“评星定级”、现场观摩、“擂台比武”等活动,持续推进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培训、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及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推动村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依托党建阵地规范化建设摸排整改行动,投入资金90万元,对37个村实施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强基固本”工程项目,全力补齐村级活动阵地短板弱项。
四是跟踪问效“促提升”。按照“及时发现、即时整顿、动态清零”工作要求,在动态排查认定的基础上,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任务落实情况,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存量清零、即时校零、动态归零。统筹推进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和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储备大学生后备干部383名,选聘回引到村“任职”大学生202人,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更加坚实。通过党员干部述成效、群众代表提建议、驻村书记做点评的方式,阶段性总结成效,乡镇党委下村谈思想、看作为、查漏洞,分析工作实效,县级联点领导下村问民生、访民意,深入了解工作成效,组织部门对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工作进行调研梳理,形成监测形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