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西州生态环境局!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海西州紧抓四项收入助增收促振兴

2024-09-13 10:31

今年以来,海西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制发《海西州促进农牧民增收若干措施》,落实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培育引导、落实补贴等措施,有效保障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上半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41元,同比增长7.1%,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9120.64元,同比增长10.52%。

发展产业,稳定经营性收入促增收。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农牧业重点项目,稳步提高农牧民群众经营性收入。持续打造产业强镇,加快建设德令哈、乌兰、天峻、巴音河农场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青稞、藏羊、枸杞等特色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产业全面发展。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州种植粮食49.3万亩、油料8.8万亩、蔬菜1.9万亩(全年可达2.8万亩)。全面落实《海西州扶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各项支持政策,鼓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枸杞产业“产供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枸杞、藜麦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3.23万亩、5.2万亩。制发《海西州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4—2026年)》,布局建设饲草种植基地、牛羊规模养殖场,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州牛、羊、生猪分别出栏5.61万头、43.50万头、1.37万头。充分挖掘盐湖、新能源、工业遗址、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资源,推动农旅互融、工农互补,有效将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生态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有机融合、联动运作,带动农业及旅游产业双向发展。

带动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促增收。持续拓渠道、稳输出、提技能,带动农牧民群众稳岗就业,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工资性收入。落实中央财政资金2203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7个,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务工254名,发放劳务报酬163.72万元。通过就业服务互助、岗位信息互通、人力资源互补等务实举措,实现全州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2106人次。持续发挥“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效应,全州枸杞采摘务工人数达5.1万人次,其中州内劳务用工11279人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农村籍劳动力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908人次。扎实推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争取培育项目资金149万元,组织开展培育500人,切实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培育引导,扩大财产性收入促增收。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牧民群众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制发《海西州培育提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0家,带动农牧民增收16476户;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129家,通过农牧户合作经营、规模化生产等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6583户;累计培育州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牧场108家,通过现代化管理、科学养殖等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1201户;持续扩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项目覆盖都兰县5个乡镇21个行政村,服务面积4.6万亩,惠及农牧民1500余户。制发《海西州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若干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中央扶持新型村集体经济项目9个,年收益10万—50万元的中等村占比达85.19%,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强村占比达到10.1%。

落实补贴,拓展转移性收入促增收。扎实推进惠民惠农补贴应补尽补,让农牧民群众获得更多“政策红利”,着力提高农牧民群众转移性收入。上半年,发放草原生态奖补2.58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044万元,落实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70万元,争取实施农药化肥“双减”项目行动资金3747万元。制发《2024年度海西州藜麦产业扶持资金补贴实施方案》,落实州县两级藜麦种植补贴2075万元,目前已发放975.6万元。为全州城乡低保对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补助资金2364.04万元。为81名符合条件的省外务工脱贫人口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8.1万元,为184名创业就业的脱贫人口发放创业补贴、就业奖励、培训补贴、求职补贴、其他就业奖补等45.53万元。